曾经在最兴盛的年代,广州的“花佬”(男绣工)3000余名。如今,真正的“花佬”,只剩许炽光一人。
中等身材、头发花白、精神饱满,年过八旬的许炽光就像亲切的邻家老头。在广州海珠区敦和路171号,一块写着“广绣”二字招牌的院子里,折射着岁月的雕痕。身为广州绣品厂的“镇厂之宝”,许炽光出身刺绣世家,是许家第四代广绣传承人,其家族从事广绣已140多年。
1931年出生的许炽光从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刺绣。绣花鸟人物,善动脑筋的他年纪轻轻便技艺不凡。1950年刺绣社评定技术等级时,仅20岁出头的许炽光便被评为最高级别八级,成为当时行业内最年轻的八级技工。
岁月的积淀浸润着古老艺术。如今,这位从事广绣事业70多年的老人,还掌握着近30种不同的广绣针法。本该安享晚年的许炽光为了不让广绣艺术陷入失传状态,在退休多年后重返工艺厂,重拈绣花针,手把手将一身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徒弟们:“我还做得了,就一直做下去。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已经没有男青年愿意学刺绣。”
始于唐代的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广绣精密细微,针法多变,色彩浓艳,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据记载,唐代广东刺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因此受到皇室的特别青睐。
“男工唱主角”可谓广绣的一大特色。许炽光认为,当年广绣市场竞争激烈,对绣工技艺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养家压力的男工比女工更有锤炼手艺的动力,久而久之便在技法上超越了女工,成为行业内的技艺翘楚。随着时光推移,广绣曾有“三千花佬”的传奇以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历史上,广绣也曾走出国门,开启了一段风靡欧美的“外贸传奇”。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了国王。从此,广州绣品经葡萄牙人之手开始输出国外,逐渐扬名海外,开辟了广绣的对外贸易通道。随着广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在当地皇室贵族等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抢购广绣商品的热潮。
不久后,广绣通过“大帆船贸易”开始运到美洲地区。17世纪,广州的外贸航线有了新发展,开辟了到北美洲、俄罗斯和大洋洲的航线。尤其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广绣发展迅速,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时至今日,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都藏有大量的广绣。
时光流逝,千年广绣依旧保存着其独特的风韵。如今,许炽光有一个心愿,收到一个天分好的男徒弟。在他看来,绣花的人要能坐得住,“不用太聪明活泼,要有对刺绣的执著”。曾有徒弟问许炽光,为什么80多岁还要坚持绣花?老人答道:“以前,老前辈对我说过‘广绣看你的了,不能在你这一辈手上消失’。于是,我就做了一辈子。” (柳 鹏)
采访感言
文化名城,通商口岸,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星光璀璨。像广绣这样的非遗技艺虽历经千年,却依然能掀起热潮。这源于传承人的坚守以及对广绣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创新融汇于传统,映照出这座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柳鹏)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编辑: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