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联系我们

        

    ADD:中国 郑州农业路68号
    MOB:13838189110
    TEL:0371-63372578
    EML:gdzscq@126.com
    WEB:
    www.ebtlaw.cn



创新研发保障良田万顷

  ­——访第十八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发明人、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戴金贵及其研发团体
 
  民以食为天,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关系着我国的社稷民生。在今年的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中,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农化工)拥有的专利--“噻二唑类金属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号:ZL00132119.6)所制成的产品,可以有效解决由细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难题。“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对我们公司极大的肯定与鼓励,也为中国创制新农药走向国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农化工技术副总经理戴金贵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携手高校 新药破茧
 
  “我们创制的新农药品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用杀菌剂。”戴金贵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杀灭农作物里细菌、防治病害迫在眉睫,而国内安全高效的农用杀菌剂品种十分匮乏,大多为仿制农药,农作物甚至已经产生了抗药性。通过大量筛选试验,新农化工研发人员于1989年发现噻二唑类金属络合物具有高效杀菌作用,公司决定创造性地将其作为一种农业杀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就这样,研制出一种高效且绿色无害的新农药品种成为新农化工当时的目标。
 
  然而,当时以食品罐头厂起家的新农化工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怀揣着创制新农药的目标,新农化工董事长徐月星多方拜访科研院校,最终与浙江工业大学有关专家达成合作共识。在此之后,加强公司研发实力与产学研合作双管齐下的创新模式在新农化工迅速建立起来。
 
  经过一系列研发,新农化工的创新农药有了初步成果,随之而来的也是让戴金贵最为紧张的一关--毒理学实验和环境影响实验。毒理学实验主要是通过大鼠急性毒性实验、大鼠亚慢性毒性实验、大鼠慢性毒性实验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实验评估农药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特性;环境影响实验主要是评价农药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条件下的降解、淋溶挥发等环境行为。整个毒理、环境评估实验历时4年左右。“可以说,如果评估性试验无法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戴金贵坦言,结果出来以后,他和研发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研发的杀菌剂噻唑锌安全性高且不会污染环境。1999年,在开展研发工作整整10年后,新农化工以此为基础提交了专利申请。
 
  借助专利 企业腾飞
 
  “新农化工以此核心专利为基础,已开发并登记了6个杀菌剂产品,实现了专利产品产业化和商品化。”据戴金贵介绍,新农化工围绕此专利进行了系统性的专利布局,包括产品专利、方法专利和用途专利;同时,新农化工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等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在专利的保护下,新农化工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实现产业化生产,还销往国外。
 
  在戴金贵看来,对公司核心技术进行专利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是产品进入市场后防止假冒并确保广大农民买到正品的一种责任。戴金贵告诉记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农化工已经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成功打击一批网络销售假冒“噻唑锌”产品的商家,使部分假冒产品下架,并将持续跟进线上线下打假工作,让消费者买到真正的专利产品。
 
  如今,新农化工已提交了专利申请9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6件;国外专利申请22件,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埃及等粮食主产国获得专利。与之对应的是,新农化工专利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制剂产品总销售额80%以上。截至2015年底,新农化工累计实现专利产品销售收入3.6441亿元,利润1.421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噻唑锌系列产品累计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次,挽回作物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以上。
 
  戴金贵表示:“有自主研发的农药产品在手,让我们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凭借不断深挖专利及开发专利产品,新农化工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 (本报记者 吴珂)
 
 
 
  (编辑:蒋朔)

版权所有:郑州光大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郑州农业路68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3372578     豫ICP备150233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