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闻中心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重视到位,措施到位,成效显着。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河池市积极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申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录,并建立市、县级名录。截至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为8740多个,涵盖门类、种类较多。其中,刘三姐歌谣、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密洛陀、毛南族花竹帽、南丹勤泽格拉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蚂舞、壮族舂榔舞等4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项目名录87项,县级项目名录592项。此外,还建立了与名录体系相对应的传承人队伍,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44人、市级传承人72人。
其次,非遗生产性保护初显成效。对于能够满足特定社会需求、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各县(市、区)鼓励和扶持传承人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开办工厂、企业,既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又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如,南丹县引导扶持自治区级传承人谭秀仙成立绣玉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壮、瑶、苗等民族工艺品的研究、开发与销售,该公司先后研究开发马尾绣等各种产品6000多种,2015年销售收入60多万元,利润10多万元,解决当地数十名妇女的就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开办铜鼓铸造工厂,所铸铜鼓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销展演会,拥有铜鼓铸造模具等3项专利,年生产销售铜鼓上万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铜鼓生产基地。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成效显着。到2015年,河池市连续举办了16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每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集中展示当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发展成果,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表现舞台和传承载体之一。2011年,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获“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各县(市、区)围绕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举办“一县一节”民族文化(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和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成为保护、传承、展示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舞台。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节、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等,带动或促进当地恢复其相关民俗活动,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