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知识产权的意思,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的定义,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外观设计,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和形象等。具体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形式。而在网络流行的“IP”的说法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在版权这个领域里。但后者是资本和注意力经济的范畴,具有草根经济的特质,和前者的区别是很大的。但随着后者的走红,很多人已经混淆双方概念。本文将介绍故宫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粉丝经济开发自己的IP的事例,关注IP带给传统知识产权的新课题。
600岁故宫也玩IP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旧称的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故宫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这么介绍故宫,估计没有几人能听下去。如果换个说法:一支名为“穿越故宫来看你”的“软萌贱”H5刷爆朋友圈,充满喜感的皇上朱棣来了一段现代说唱神曲,皇妃在深宫里用VR玩游戏,朱棣和大臣们微信互动、晒自拍,这个“萌萌哒”的画风是不比上面高冷的开头更容易让人对故宫产生兴趣。事实上,故宫这个已经快600多岁的“老家伙”不想被小年轻们抛弃,已经在利用自己这个大IP,做一个萌萌贱贱的老网红了。
IP这个似是而非的词汇,在网络语境下基本可以解读为“热门的事物”,动物、建筑、文学形象、电影甚至地区、国家都可以成为一个IP,只要这个事物为人们所熟悉且拥有大量的粉丝,这些IP事物也都有被开发的可能,这明显是粉丝注意力经济的范畴。除了版权领域,和IP本来的含义并不相同,比如故宫的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是古建筑、古籍,还有就是现代的旅游功能,但粉丝经济把这些统一起来的形象称为故宫IP。有些简单粗暴的逻辑,知识产权专业的学者肯定不同意这样的分类,但在注意力经济的大环境下,不挖掘自身的网红特质,在互联网上高喊求围观,即使你是600岁的内功深厚、有料的故宫,一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晾在一旁。
IP故宫是怎样炼成的
为了成为一个老网红,故宫是怎么挖掘自己的IP呢?你可能知道可爱的帝后娃娃,萌萌的小侍卫,亦酷亦傻的明朝皇帝等周边开发,你可能不太了解几年前故宫就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故宫、故宫文化珠宝、故宫文化、故宫宫苑等,从不同角度发布故宫的相关信息。北京故宫已经推出了多款APP,故宫同样拥有众多的头条号,不少故宫的耍贱卖萌文章都由头条号首发。除了以上形式,故宫的新浪微博官方号@故宫博物院也有粉丝越210万,其最近发布的文章《600岁故宫暴雨中缘何无积水》及其话题获得6000多万点击量,借着华北暴雨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少饱受灾害之苦的群众表示好生羡慕。故宫里内敛讷言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被奉为“北京故宫男神”,拥有了一大群的迷妹粉丝。不得不提的新浪号@故宫淘宝获得了约60万的关注人数,由于主推萌系风格的图片和图说,甚至一些古物也傲娇卖萌,这让活跃程度远超“一本正经”的故宫官方账号,不同的画风你们感受一下。
故宫淘宝的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故宫的淘宝旗舰店,这是故宫和淘宝之间的合作。各种卖萌周边售价一般在数十元。
不要小看这些萌物,据故宫官方的消息,2015年,北京故宫的衍生品收入已经超过门票收入的两倍,还成功突破“次元壁”,收获大票的90后、00后粉丝。可谓是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而年轻消费者是未来,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故宫落伍了。但北京故宫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还希望借助互联网做大北京故宫这个“传统文化最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官方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媒体表示,未来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将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他认为,博物馆“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不能营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不对立。
近日故宫实现野心的手段就要数与腾讯合作的项目“腾讯NEXT IDEA×故宫”, 从公开报道来看,开头提到的H5就是为此项目的发布会造势的产物,很少露面的马化腾也给项目站台,马化腾加入了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成为创始理事之一。据悉,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协议,故宫将向腾讯开放包括十二美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海错图》(节选)、明朝皇帝画像、《故宫大冒险》动态漫画中的卡通形象,以及故宫数字文创《皇帝的一天》等经典IP。腾讯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故宫文化进行形式新颖的包装与推广。腾讯的经典手游《天天爱消除》将参与合作,根据故宫的真实样貌订制关卡地图和寻宝的玩法。同时,“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于本月面向游戏开发者和高校群体开展了以故宫IP为元素的手游创意设计大赛。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还表示,故宫和腾讯将于明年下半年将合作拓展到动漫、文学创作以及微电影创作等领域。
简单的说就是故宫把自己的IP特质和腾讯的开发能力结合,让600年老网红再次焕发青春。腾讯是个很重视用户体验、强调核心需求的互联网公司,有些领域创新力度貌似不大,但往往能命中用户的“痛点”,比如QQ、微信等产品就很好的把握了用户需求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相信这也是故宫选择腾讯的原因之一。
故宫IP之路可以推广
2014年,故宫淘宝上推出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顶戴花翎防晒伞、“雍正御批”胶带等一系列火爆的“萌系”文创类产品,故宫做老网红的决心暴露无遗,而现在不过是尝试将产品范围扩大罢了。在将网红进行到底的路上,故宫的做法值得中国其它博物馆类单位学习。过了固定时间、时段的拥挤,就剩下门可罗雀的冷清,这不得不说是对资源的浪费。既然故宫可以利用IP经济“老夫聊发少年狂”,那其它博物馆是否亦可能老树新芽呢?做法不照搬,学习这种互联网精神最重要。
故宫IP模式的争议
首先是这个IP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这会引发后续产权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利,权利的主体一般也就是受益人。故宫开发的作品基于馆藏文物和其他古物,这些古物的所有权应该属于国家、社会而非故宫,已经产生收益的收益人或者说权利人是谁需要法律来明确。其次作品本身是否就有著作权或者版权,这要基于《著作权法》来确定,这里核心的问题是作品的创作的显著性问题,如果故宫作品是基于原来作品的二次创作,比如摄影作品、漫画作品、电影,著作权属性明显。但如果只是对文物做很小的改动,那界定起来就不容易。最后有人质疑故宫开发IP“玩坏了历史”,担心“萌贱酷”的故宫会掩盖故宫这个历史遗迹的本质,后来人只知道IP故宫而不了解真实的故宫。笔者看来这样的担心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所以故宫开发IP也不能忘记本质,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要忘记,而开发本身也应该透过作品透出故宫的精髓,在架空”和真实之间寻找平衡。无论如何,故宫这样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新生事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把握好节奏和方向就好,没必要急于否定。故宫相关人士就表示故宫的周边开发一开始以萌为主,但后期也会有雅,有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要有。(高适)
文章最后放几张那魔性的H5截和链接,一大波明朝皇宫萌物即将登场,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