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联系我们

        

    ADD:中国 郑州农业路68号
    MOB:13838189110
    TEL:0371-63372578
    EML:gdzscq@126.com
    WEB:
    www.ebtlaw.cn



成都皮影的文化印记

   蜿蜒曲折、古色古香,漫步在成都的锦里古街,能随时感受到由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组成的特有文化气息。在古街一侧的一个小摊位中,宫廷仕女、历史人物……一个个做工细腻又生动形象的皮影戏制品及工艺品在这里展现风采。作为成都皮影艺人的周伟并未被锦里古街的喧嚣所打扰,在自己的摊位上仔细雕刻着新的皮影作品。到了傍晚,小摊位热闹起来,周伟搭起的皮影表演展台在观众的叫好中不断上演着新的节目。各个皮影人物纷纷跳起了流行舞步,转身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丝毫不在话下。在光与影的“无间合作”下,小小的展位显得流光溢彩。

  众所周知,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2011年,中国皮影戏更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都皮影作为其中的一个流派,属于四川西路皮影,在清朝末年较为盛行。“成都皮影在我们这又叫大皮影,比北方皮影戏的影人要大一些。由于早期的成都皮影影人服饰多以川剧舞台戏装为蓝本,相对于其他皮影流派,它的影人做工最为精美。”成都皮影的特点在周伟口中被娓娓道来。

  “皮影制作需要在雕刻和绘画上下功夫,雕刻的几种刀工尤其重要。”周伟的介绍中流露着对成都皮影的由衷热爱。由于爷爷是皮影艺人,在耳濡目染下,周伟逐渐喜欢上这一民间技艺。参加工作后,周伟依然对皮影艺术念念不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决定重拾皮影技艺。除了向家里老人学习外,本着要学就要学精、学透的态度,周伟带着弟弟向西安、华阴、阆中和成都木偶皮影剧团的艺术大师拜师学习。雕刻皮影的刀工并不简单,出自对皮影艺术的热爱,两兄弟即使练习到手上伤痕累累也从未想过放弃,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成就了他们如今制作皮影的一双妙手。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皮影戏制作与表演的市场并不景气。尽管当时的周伟只能凭借良好的书画功底以开字画铺谋生,他依然坚持制作几幅皮影影人放在店里,不愿放下手中的技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一些热门影视剧对皮影的涉及,激起了一些年轻人对了解皮影知识的兴趣,周伟随即开设了自己的民间皮影店,制作销售皮影,并在各地公开表演皮影戏。随着产品的热销与表演场次的增多,周伟的名声也在当地被逐渐叫响。2004年锦里开街后,周伟受邀携成都皮影进入锦里古街,成为当地的文化印记。周伟的皮影小剧团还代表国家和四川踏出国门,远赴荷兰、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表演。

  “我们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需要考虑到年轻人的接受程度,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及流行元素进行适当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皮影制作及节目设置上进行适当创新。”周伟告诉记者,如今,他已把大部分的皮影表演工作交给了家里人负责,自己则投入更大精力到皮影的创新制作上。在周伟刻刀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皮影、鸟叔、迈克尔·杰克逊等人物的皮影形象频频出现,周伟及其家族的皮影剧团也在表演传统戏的同时,为观众带来了贴近生活的现代剧,他还为学校设计了《小猴下山》《猪八戒吃西瓜》等儿童剧,为更多群体展示着皮影艺术的魅力。

  如今已是四川省民间艺术优秀传承人的周伟对记者感慨道:“是对皮影的热爱让我一直从事着这样的工作。我希望通过我的皮影制作及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皮影、喜爱皮影,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采访感言

  精致的影人搭配、灵巧的动作,成都皮影创造的神奇光影效果让我们惊叹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其背后是像周伟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在一雕一画间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无论是走上国际舞台,还是在摊位搭起的表演展台,周伟都一丝不苟,在一点一滴中将成都皮影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这种坚持和执着尤为可贵。(本报记者 吴 珂)

版权所有:郑州光大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郑州农业路68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3372578     豫ICP备150233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