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成都市文殊坊,街道两边的青瓦灰砖、园林盆景以及充满地域特色的川西民居向人们传递着古蜀的文化底蕴。熙熙攘攘的主题街上,镶着黄边的棉布招牌迎风摇摆,应接不暇的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体验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痕迹,装饰着纷繁的主题街区……其中,琉璃的光影、精美的技艺与幻化的色彩连缀在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成都传统技艺--漆艺。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尹利萍40多年的漆艺功底,也让这项经历过数千年风雨的技艺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今年60多岁的尹利萍在1975年进入成都漆器工艺厂学徒,从此与漆艺结下不解之缘。据尹利萍介绍,漆器艺术和绘画有很大区别,除了需要基本的绘画功底之外,还要掌握各种工艺手法。设计、制胎、底灰、髹漆,尹利萍花了整整3年才学会。因为各种技法和工序都是全手工完成,所以承受天然土漆带来的过敏反应也成了尹利萍必须面对的考验。即便是最严重的土漆过敏,也没有让尹利萍离开漆器。40多年来,她苦心钻研技艺,还经常翻出各种考古类书籍,研究和借鉴前辈的漆器制作工艺。她说,一件成都漆器的创作不仅需要艺术修养,更是一场与时间相伴的耐力竞赛。制作一件成都漆器,需要经过72道工序,少则3个月,多则需要1年时间。
说话间,尹利萍向人们展示了她的作品--《孔雀漆画》。“你看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随着光线的变化,孔雀的羽毛也随风微微晃动。”看到栩栩如生的“羽毛”颤动,不少观众纷纷惊叹于漆画的精美,但这精美的漆画背后却是尹利萍和同伴用镶嵌、银片丝光、景彩等装饰手法,耗时近1年时间才精心制作完成的。尹利萍说,在汉代,蜀郡、广汉郡已是全国漆器生产中心,而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都附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千百年间,虽然制漆只是上百道细小工序里的其中一道,但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等成都漆艺的“三雕一刻”早已驰名中外。“艺人们用刀如笔,在胎底上雕刻各种花纹,填以色漆,反复打磨抛光而成,视觉效果非常神奇!”一说起漆艺,尹利萍显得神采风扬。
同时,为了在传承漆艺过程中让它与日常生活不断联系,尹利萍也不断到高校、工作坊学习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审美下进行设计、包装、推广。尹利萍说,为了提高漆器的设计效果,她曾到多次到四川美院专门进修学习。“学习的过程让我感触良多。如今的漆器不仅需要设计创新,更需要从文化产业的高度去整体推广。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漆器产品上一个新台阶。在有些课程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会从产品开发设计、审美包装等角度进行授课,让我更加明确了漆艺艺术未来发展的目标。”在尹利萍看来,让漆器回归生活,让漆艺服务于生活,是非遗“匠人”在当下努力的方向。
当被问及成都漆器产品如何更加大众化,如何让普通人用得起、欣赏得来时,尹利萍表示,以前漆器大多为高端礼品、收藏品,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如今他们为普通消费者量身定制了看得上、买得起的漆器产品。“比如最便宜的漆器碗,200元就能带回家。薄利多销,让漆器走进寻常百姓家。”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只有存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才能让这项技艺有了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黄 盛)
采访感言
颇具工匠精神的尹利萍,4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传承、推广成都漆艺,让漆器焕发出奕奕神采。人们很容易地感知到她对当代背景下非遗技艺传承的思考,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非遗产品之美。或许,除去作为高端礼品、收藏品等用途,漆器也能进入普通百姓视野,实现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