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机器人来回穿行、人脸识别摄像头准确判断年龄、观众竞相体验虚拟现实游戏设备带来的紧张与刺激……5月19日,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现场人头攒动,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展品让观众大开眼界。
“那里有什么?围着那么多人,过去看看!”顺着一名观众手指的方向,人们看到了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巴铁科技)带来的声、光、电一体的“巴铁”项目沙盘。只见200多平米的沙盘上,一个横跨两车道、外形与地铁车厢类似却又比它高一倍的“大块头”--巴铁正在轨道上快速行驶。定睛一看,又发现巴铁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车道上行驶的小汽车可以在它的“肚子”里穿过。巴铁项目总工程师宋有洲介绍,巴铁是一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平均时速为40公里,可以容纳1200至1400名乘客,具有载客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若投入使用,预计可减少现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交通拥堵。目前,巴铁科技已就该项目所涉及的创新成果提交多件专利申请,其中仅巴铁车身和轨道技术就提交了20多件专利申请。今年8月,全球第一辆巴铁模型试验车将制作完成并在秦皇岛试运行。
“这鱼缸里的水变绿了,该换换啦!”面对观众的提醒,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魏先福笑着说:“这是我们研发的水性油墨,用水溶剂替代印刷油墨里含有的苯类、酯类等有机溶剂,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染问题,所以能够养鱼。”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研发中却需攻克不少技术难题:有机溶剂挥发性强,印刷机每分钟能够印刷200米;而水溶剂的挥发性较弱,每分钟只能印刷20米,印刷速度大幅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水性油墨的配方进行了调整,并加入干燥剂。”魏先福说,经过改进的水性油墨挥发性大幅提升,目前每分钟印刷速度能够达到120米以上。同时,魏先福及其团队围绕水性油墨和干燥剂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11件,目前已有3件获得授权。“我们依靠专利作价入股,已与1家企业达成合作。”魏先福对水性油墨的产业化发展信心满满。
“太刺激了!太逼真了!”这是一位观众体验完北京歌华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疯狂一玩”虚拟现实(VR)项目后的第一句话。
“与其他VR厂商不同,我们避开了目前热门的VR软、硬件竞争领域,致力于向特殊行业提供一体化、定制化VR服务。”“疯狂一玩”VR体验馆相关工作人员举例说,如果因为天气原因,游客游览泰山时可能无法看到“泰山日出”这一自然奇观。“疯狂一玩”可以设计“泰山日出”的VR应用方案。当游客带上沉浸式VR头显设备时,就可以如同站在泰山顶上一样,身临其境观看日出。
“目前,我们公司正在围绕‘疯狂一玩’的运营中控系统进行专利布局。”该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与其他软、硬件设备提供商进行合作时,也会考虑其专利情况。
纵观此次展会,有自主研发、能够“上天入地”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如“玉兔号”月球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高大上”的展品,也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高科技展品,如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快线--长沙磁浮快线、基于人脸三维逆向扫描技术和腮瓣式空气过滤技术制作的鼻用空气净化器等一批“接地气”的展品。这些技术无不展现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巨大成就。 (胡姝阳)